10月10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88805·pccn新蒲京等单位共同承担的“ARC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进行实打实收现场验收,示范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88805·pccn新蒲京副总裁黄镔以及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88805·pccn新蒲京研发农化团队、周边种植户等50余人现场参加了验收活动。
增产34.7%,提质增产效果显著
据此次验收示范区技术负责人之一,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张奇研究员介绍,处理组与对照组不同之处在于,额外添加了ARC微生物菌剂。
本次验收专家组成员由黑龙江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李柱刚、大豆专家毕影东、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院长郭儒东、黑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陈树文组成。
验收专家组实地踏查了示范区大豆田间长势长相,调查了品种、播期及田间管理等情况,分别选取对照区与处理区长势均匀的地块,经过面积丈量,采取联合收割机连片实打实收测产验收。
验收专家组测算示范区作物产量
结果显示:施用ARC微生物菌剂后大豆扣除含水量折合亩产152.82kg,对照组折合亩产113.46kg,处理组比对照组增产34.7%。应用ARC大豆提质固氮耦合绿色增产技术后,瘪荚率降低,结荚层增多,收获当天根系仍有大量鲜活根瘤,株高、单株荚数、粒数等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6.83%、25.65%、29.32%。
增产效果让现场参加观摩的种植户赞不绝口。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村村民徐长胜表示,“今年年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了澳特尔微生物菌肥,大豆在苗期时长得茂盛、抗病、盖草好,成熟后结荚多,每个荚都是三四个豆粒,产量明显不一样了!”
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ARC耦合技术对于大豆提质增产效果显著,建议优先在东北大豆主产区推广应用。
ARC耦合技术,助力油料作物产能提升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多年研究,通过从土壤源头开展黄曲霉毒素阻控和结瘤固氮诱导耦合探索,研发了花生、大豆提质固氮减损增产ARC耦合技术,发明了ARC微生物菌剂,实现了源头阻控黄曲霉毒素与同步提高生物固氮效率,在不施用根瘤菌的条件下,同步实现黄曲霉毒素源头阻控与诱导结瘤固氮的耦合,显著提升大豆、花生单产水平。
李培武院士(左二)与88805·pccn新蒲京团队对比分析示范区大豆籽粒
李培武介绍道,“今年是第二年在全国开展大豆作物提质固氮绿色增产ARC耦合技术试验示范,从全国各地实打实收验收的情况来看,普遍表现在前期用了ARC菌剂以后,植株前期长势好,苗齐、苗壮,病害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收获期单株的荚果数明显增多,大豆籽粒的商品性状变好,色泽鲜黄,籽粒大小均匀,百粒重明显增加。从当前全国试验的情况来看,ARC耦合技术为全国大豆单产提升、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守护粮食安全
作为磷复肥龙头企业,88805·pccn新蒲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建立了完善、先进的产品研发体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先后承担“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北省重大专项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课题,获得235件专利。
88805·pccn新蒲京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23年7月,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了2023年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ARC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88805·pccn新蒲京在ARC菌剂与复合肥等产品复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利用公司产能优势,进行以复合肥为载体的菌肥生产;2023年共在全国布置示范点28处(其中春花生13处、夏花生7处、大豆8处),并利用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开展大范围田间效果验证,各示范点均表现出菌剂有着增产、促结瘤、抗病等效果。
2023年9月,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88805·pccn新蒲京对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南阳市方城县花生试验示范点开展“花生ARC菌剂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专家现场验收,经验收专家组实际测产结果表明,88805·pccn新蒲京推出的新型肥料产品应用“花生提质固氮减损增产ARC耦合技术”,花生结瘤现象明显,产量分别增加了13%、36%,增产效果同样显著。
实践表明,ARC耦合技术开辟了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生态低碳、绿色高效发展的新路径。88805·pccn新蒲京将坚持“以磷为基惠四方,肥沃三农丰天下”的企业使命,持续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新技术转化应用,为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以及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贡献力量。